我有時在想,會不會直到死亡的那一刻,我們其實都沒有真正的認識自己。
我們仨
殺人魔
前兩週為了完成自己的小計畫以及業主的文案,所以腦子塞不下其他的東西,連平日愛追的韓劇都放著只希望趕上進度,我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,所以當文章改了幾次,念出來也挺順口的時候,我就不會再催毛求疵了。寫文章雖然只是把自己肥厚的屁股塞在椅子上,但是沒有靈感的心裡煎熬,加上寫出來的內容連自己都唾棄時,那種傷神耗腦的能量消耗也不輸給操場幾圈跑下來的運動了。終於,文章寄出之後,本想接著繼續完成另一家平台的文章投稿,但就算是坐在電腦前盯著鍵盤,滑鼠還是點開了網頁隨意瞎逛起來。
幹嘛不老實說,你現在就是不想寫吧,我的心裡冒出小小的聲音。哼,還真的被猜中了,我決定關掉已經打開貌似要開始寫文章的pages,在Netflix上不斷地滑啊滑想找個電影來看,不管是喜劇還是驚悚片,恐怖片也沒問題,反正只要讓我腦袋放空的電影就好。在經過快半個小時的掙扎後,滑鼠落在『與殺人魔對話:泰德·邦迪訪談錄』。
「我不是禽獸,也不是瘋子……我只是個普通人。」
泰德·邦迪
我對Bundy的名字有點耳熟,或許應該說是眼熟。那時候應該才20多歲,除了去電影院看新上映的戲以外,第四台就是能看不同電影的管道了。哪一台播放的就不復記憶了,但是這部片(Ted Bundy / 中譯:美色連環姦殺)我是從Bundy到一個公園開始向女孩搭訕開始看起,然後一路看著Bundy不斷殺人然後逃脫,最後片子結束,螢幕上留下大大的Bundy這個名字。Ted Bundy是一個活躍於1973年至1978年的美國連環殺手,維基百科上有詳細的介紹。
我從小對這樣的謀殺案有莫名的興趣,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會讓一個人走上殺人魔的道路,很可惜『與殺人魔對話:泰德·邦迪訪談錄』這部紀錄片仍然沒有解釋我的疑惑,因為Bundy一直都沒有承認自己犯下的案子,直到終於要被送上電椅前幾天,他為了拖延死刑的時間才承認一些案子(最終沒有拖延成功),所以關於他犯下的案子其實仍然難以一窺全貌。不過從這部紀錄片得知,其實Bundy跟每一個採訪他的記者或警探說的故事其實是不一樣的,包括他的童年、求學生涯、心理狀態,都隨著他想要營造的形象不同而有變化,沒有人真正了解Ted Bundy這個人,即使是跟他結婚生下女兒的妻子也不理解。
面對掉進心裡的惡魔種子,我們能做的不是斬草除根,而是學習如何跟內心的惡魔相處。
我們仨
Bundy並不承認童年時期對他的影響,但我相信童年生活對每一個人的心裡,都生成或大或小的陰霾,有些人能夠走出來,而有些人則一輩子被困住,也許Bundy以為能擺脫自己刻意忽視的童年陰影,殊不知這些陰影早早已經幻化成一個嗜血的惡魔潛伏在他的心裡,伺機而動。我的童年陰影不至於在心裡豢養成殺人惡魔,但是我擺脫了嗎?老實說,我也覺得自己還沒爬出來,童年為了贏得父親關愛眼神用盡心思,也或許是天生就愛面子,所以一路走來波折不斷。如果真要追究一個連續殺人魔的成因,父母的照顧養育真的脫不了干係,孩子縱使純真,仍無法完全避免有顆小小的惡魔種子掉進心裡,我們能做的並不是斬草除根,而是得學習如何跟內心的惡魔相處。
花了四個小時的時間看完紀錄片,中間不知道在椅子上換了幾個姿勢,片子的末尾Bundy坐上電椅後屍體被運出監獄,守在外面的群眾開心的在監獄對面的牧場上唱歌、狂歡、燃放煙火,最後按照Bundy的遺囑,骨灰撒在華盛頓州喀斯開山脈的保密地點。臨死前Bundy說:「我想給你我的愛,我的家人和朋友!」。說這句話是真正的Bundy嗎?還是他心中的惡魔仍然稱職在扮演著希望呈現給世人心中的形象?我想,這永遠都是謎吧。
關於惡魔的另一篇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