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討厭的勇氣
這本書『被討厭的勇氣』2013年出版的,出版許久且爆紅好幾年之後我才購入,但是翻讀了前幾頁就放下了,也許是因為那時候的我還是心浮氣躁,也可能那時的我還在苦海中掙扎,如今苦海仍是同一片,但是自己的心境卻已經不一樣了。
所以,節錄閱讀『被討厭的勇氣』一書中,自己很有感觸領會的句子,與正在尋找“被討厭的勇氣”的你分享。
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活
被討厭的勇氣
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提到,如果我們要真正獲得自由,就不要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。生命中的“那個人”,其實隨著成長的不同時期,幻化成不同的形象現身在我的生活中。小時候在家裡,想要滿足父親的期望,所以他說什麼我就盡量做什麼,不管喜歡不喜歡。求學時期則要滿足老師的期望,哪一個老師越兇,就盡可能那一科念好一點,不管喜不喜歡。出社會工作,要懂的巴結主管、同事,不管喜不喜歡。
這樣的行為在阿德勒哲學家的眼裡,只是為了替自己找到善(善是有用的意思)的藉口。如果失敗了,那都是因為別人叫我做的,責任就不會歸咎到自己身上,也不用為自己能力不足感到羞愧。的確,現在想想我很擅長這種推卸責任,以前的我似乎從來沒想過,既然這些都是“那個人”的期望,那麼,我的期望在哪裡?
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,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
被討厭的勇氣
40歲以前認為滿足別人的期望,就是很努力的為自己的人生而活,習慣把自己和別人的期望緊緊綁在一起,但是年紀漸長,身邊不再好友三五成群,和原生家庭的牽絆變得平淡,接著收掉公司,當一向嘈雜的聲音不再,回歸平靜的人生終於也只剩下自己。從喧囂回歸寂靜,自己的人生反而變得單純簡單,沒有參雜別人的期盼,打從心底生出的期望變得清晰純粹。
別人也不會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
被討厭的勇氣
的確,如果自己不再需要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,相對的,別人也不需要為了滿足自己的期望而活。就像現在自己架網站寫文章分享,也想要找到文字工作等,這些都是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,屬於自己的課題,我要做的就是持續不間斷的寫,也努力把文筆修著更好。而別人是否要對我的文章有所感,或者認同我的文字能力而願意發案給我,這就是屬於別人的課題,決定權當然在對方身上。我不應該為別人的反應或是沒有反應,感到焦慮或憂傷難過,我要做的是專注在自己的道路上。
當我選擇了一條自認最適合自己的道路,並且把自己主動付出的,和希望別人對自己做的,這兩種課題分離開來,感覺就不容易再被他人影響,堅持寫文章這件事反而變得輕鬆多了。
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
被討厭的勇氣
從小到大,我們很喜歡尋求別人的建議或是指導,因為這樣似乎很安全,感覺有他人的指引保證,我們就能走在對的路上,害怕自己要走的路會遇到的風險太大。可是,真正因為別人的勸導而願意改變自己的人實在少之又少,所以失敗後就可以把責任歸咎到提供建議的人身上,怎麼不早說或是懊惱對方可以再嚴厲要求一點。我們都明白,當自己不願意改變時,所有的金玉良言都只是左耳進右耳出罷了。只有當你打從心底想要變得幸福,你就能從心裡找到改變的勇氣。
40以後,我想要變得幸福,這樣的感覺是很強烈的。
我們仨
讀書心得分享 :
被討厭的勇氣 ,第二夜。接受現在的自己,擁有前進的動力 _ 讀書心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