員工同理心
我交朋友的能力一項很弱,因為既不主動也不笑臉迎人,所以出社會之後唯一的交朋友管道就是透過職場,成為上班族的那幾年是自己真正有社交生活的時候,隨著和布萊恩開始創業,我的生活圈就開始限縮在公司裡。剛創業的前幾年,我還習慣和同事聊天打屁閒話家常,卻隱隱感覺到同事已經有了壓力。
當過老闆的朋友一定都有這種經驗,同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窸窸窣窣,等你一走過氣氛瞬間冷掉,一開始你還不知情想湊上前和大家閒聊,卻發現有人腳步緩緩移動打算散場,這大概就是老闆辦公室的日常。

所以,你的建議變成了指導,你的關心成了探人隱私,你的玩笑成了暗示,我開始了解有些事情的確回不去了,儘管我很懷念年輕時當上班族,和同事在茶水間、下班聚餐時嘻嘻哈哈的放鬆時光,但成為老闆後,員工本能地在中間築了一道玻璃牆,他們一樣微笑有禮,但你明白伸出去的手,只能碰到那堵光可鑑人的玻璃牆。
事後回想,其實不該怪員工築起了那道牆,因為他們是透過那道有禮貌的隔牆,默默地寫下想對你傳遞的真實訊息。

文章目錄
請記住『公司是老闆的,不是員工的』。
也許一開始我也曾懷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天真,但事實這是自己一廂情願的幻想,『拜託,公司是你的,又不是我的』,相信這句說不出口的台詞,在員工心裡不知道出現了幾百幾千次,只是礙於職場禮儀不曾脫口而出。

公司賺錢分紅給員工,員工當然覺得理所當然,公司一旦賠錢負債,員工不免抱怨回家過節,獎金掏不出手有夠難堪。公司的賺錢與否,實際上都得由老闆一肩挑起,所以老闆和員工必須是作戰團隊的組合,而不是掏心置腹的朋友關係。
員工的同理心,是老闆人生中的可遇不可求。
儘管我認為同理心應該是人的標準配備,但現實狀況是可以要求員工的工作表現,而不應該期望員工能同理老闆的要求。因為無法要求一個從來不是老闆的人,可以感同身受作為老闆為公司努力的一切。
員工在乎的是薪水是否如期入帳,公司的薪資付出是否等同工作成效不在考量範圍內;員工在乎的是工作職掌是否劃分清楚,需要額外幫忙可能得視當日心情是否美麗;員工在乎的是付出努力是否實質回收,資源浪費不該算在他的頭上。
